法议网丨律师在线咨询_法律免费咨询服务平台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律师教你合法维权争取应有赔偿

        #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律师教你合法维权争取应有赔偿

在职场中,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本应是劳资双方和平“分手”的常见方式。然而,有时协商解除协议却被认定为无效,导致劳动者陷入既失去工作又无法获得应有赔偿的困境。那么,当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时,劳动者该如何维权?本文将从法律角度为您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无效的常见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协商解除协议无效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协议存在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情形;二是协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三是协议显失公平,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例如,用人单位以威胁、欺骗等手段迫使劳动者签订解除协议,或者协议中约定的补偿金额明显低于法定标准,这些都可能导致协议被认定为无效。

当协商解除协议被认定无效后,劳动合同的效力并未消失,视为从未解除。此时,劳动者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并主张用人单位支付争议期间的工资。如果劳动者不要求恢复劳动关系,则可以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和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的,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

那么,劳动者该如何维权呢?第一步是收集和保存证据。证据是维权的基础,劳动者应当保存好劳动合同、协商解除协议、工资银行流水、社保缴纳记录、解除通知、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证明劳动关系和解除情况的材料。如果存在用人单位胁迫、欺诈等行为,还应尽可能保留相关录音、录像、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

第二步是申请劳动仲裁。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需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劳动者应在法定时效内(通常为一年)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确认解除协议无效,并主张恢复劳动关系或赔偿金。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应清晰陈述事实,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

第三步,如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律规定,对解除协议的效力进行认定,并作出判决。需要注意的是,诉讼程序比仲裁更为复杂,建议劳动者咨询专业律师或申请法律援助

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如果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劳动监察部门可以责令其改正,并可能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虽然劳动监察不能直接解决赔偿问题,但可以对用人单位形成压力,促使其与劳动者协商解决争议。

在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会利用劳动者法律知识欠缺的弱点,在协商解除协议中设置陷阱。例如,协议中写有“双方再无任何争议”、“劳动者自愿放弃一切权利”等条款。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条款并不能完全免除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如果协议存在违法情形,即使劳动者签署了此类条款,仍有权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提醒广大劳动者,在签订协商解除协议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内容,对于不理解或有疑问的条款,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解释,或者咨询专业律师。如果发现协议内容存在明显不公平或违法之处,应当坚决拒绝签署,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是双方真实意愿的体现,而不是用人单位单方面规避法律责任的手段。

总之,当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时,劳动者不必惊慌,应当积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了解自己的权利,保存好证据,依法申请仲裁或诉讼,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到自己应得的赔偿。法律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力武器,正确运用这一武器,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在职场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律师教你合法维权争取应有赔偿

以上就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律师教你合法维权争取应有赔偿》的全部内容,如有相关法律问题需要找劳动纠纷咨询,欢迎拨打法律咨询热线4006-158-168,法议网专业律师竭诚为您服务!


当您在工作中遭遇欠薪、解雇等劳动纠纷,或是在合同履行中陷入条款争议,又或是不幸遭遇侵权却不知如何维权时,专业的法律支持能帮您少走很多弯路。翁雪娟律师拥有十年执业经验,这十年间,她专注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民生领域,处理过大量类似案件——小到为劳动者追回拖欠的工资、为个体商户理清合同漏洞,大到为企业化解复杂的劳资矛盾、为被侵权者争取合理赔偿。她不仅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细节,更懂如何结合实际案情找到突破口,用清晰的思路和务实的方案帮您解决问题。遇到这些麻烦事,就找翁雪娟律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帮您高效维护自身权益。晏律师助理微信号13699777520



延伸阅读


刑事诉讼律师专业辩护团队:为您的案件提供权威法律支持与有效辩护策略

刑事诉讼律师专业辩护团队 重大刑事案件律师在线解答

服刑人员积极改造可依法减刑 了解减刑条件与申请流程助您早日回归社会

推荐内容

立即预约法律咨询

微信咨询
一对一法律咨询
4006-158-168